家庭课堂

    您还在帮孩子做手抄报吗?破坏家校合作的边界,反而会害了孩子!

    时间:2020-12-14

    近来,我从一名乡村教师变为一名教育行政工作者,接触到更多关于教育现状问题。一次,一名家长打来电话,表达了对自己孩子任课教师的一些不满,他说老师在家长群里问他昨天有没有帮孩子检查作业,孩子错误率为什么这么高。这位家长说他是名普通的务工人员,文化层次低,孩子作业他只能看是否完成,至于是否正确那不是老师的事吗?我在电话中安抚了家长,然后进行了核实,并联系了该校领导,找到当事老师进行了谈话和批评。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抖音中一个视频特别火,讲的是一位学生的奶奶在被老师批评家庭辅导不到位后,背上书本去老师家学习,自己学会后再辅导孩子,看完后让我这个教育工作者脸红。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不是个例,近期多地教育部门就明确规定: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、打扫教室卫生、点赞转发各类信息。

    由此我想到,我们今天一直都在提倡家校合作、共同育人,这是因为所有对教育有一定思考的人都意识到,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可能只靠学校或家庭。但家校应该如何合作,应该如何分工?如果站在学校的角度上看,家长要参与到什么程度?需要家长做些什么呢?这里面的边界在哪里?要不要做一个明确的界定?

   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。这里明显还存在另一种倾向。

    写作此文的当天,一篇文章的题目吸引了我的注意,标题是《制造一个小学生科研天才》。我很好奇,为什么用“制造”而不是“培养”?读完后我大致了解了:为了能让自己六年级的孩子进入初中名校,一位家长想到了通过竞赛途径获得加权的办法,他借助自己的科研背景组建团队,花费巨大物力财力为孩子做成了一件高水平的科创作品,参加了比赛。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这个团队的成员,他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曝光这个现象。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孩子都没有参与,一切都是成人在用力,而且还都是专业人士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我的心被狠狠地锤了一下,这又让我想到了不久前的另一件事。

    记得一次去参观市里的科技创新大赛,一个小学生发明的智能循环系统吸引了我,阅读介绍海报,发现我基本不能理解这项发明的原理,这是小学生的发明?!当时我就很震惊。通过后边两个人的闲聊我得知,这孩子的父母是大学教授。看完这篇文章后我开始怀疑,这个孩子的发明真的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吗?如果是与家长合作完成的,这里面孩子又付出了几成的聪明才智呢?孩子的学习与成长,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替他使劲,但这是在帮他还是在害他?

    我从教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在做一名乡村小学教师,一直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工作环境中摸爬前行。总听闻城区的孩子因为家长素质较高,老师批改作业都会很轻松,而我们这些乡村的孩子,特别是留守儿童,学习只能靠自己、靠老师,少了一条重要的臂膀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自己的儿子也进入了学校,我既是老师又是家长,慢慢也就看清了很多事实。

    首先,作为教师,我孩子的家庭教育自然不会太差,该讲的、该帮的我都不会缺席,甚至很多事都做在了前面,但这么做后我发现,我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很多自我发展的机会,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也弱了。在几次完完全全的“帮助”后,我开始慢慢放手,让儿子自己去做,尤其是一些自由发挥的小制作、小创作,但这么做常常会让孩子失望,他会说,妈妈我的作品和别的同学比实在是太差了,你怎么不帮我。我该帮吗?反复思索,我还是选择了“否”。我不帮儿子,儿子难过,但帮了有悖教育规律,对孩子的长远成长和发展不利。为了不让儿子伤心,很多时候我会抽时间用陪伴来弥补儿子,很多家庭小制作我都会和儿子一起做,一人做一份,做完后对比看看谁的更棒,但无论儿子做得好与不好、美或丑,我都坚持让儿子把自己最真实的作品交上去。

    但儿子的作品总是在班上被“忽视”,他做事的积极性和自信也会受打击。一次,我鼓励不服气的儿子拼尽全力,很用心地做出了一份手抄报,反反复复用了整整3个小时,看着虽然还是有点稚嫩,但却是他的最高水平的作品,我很欣慰。以一个老教师的直觉,我能明确地感到,他的这个作品对比小学三年级可能达到的水平,至少可以说是上乘了。第二天,老师在群里开始展示优秀的手抄报,等到最后也还是没有儿子的作品。看着那一件件成熟、美观的作品,我多多少少都会怀疑有家长的参与。

    从一个家长的角度上看,我当然能理解,很多家长都会觉得,这些与“主课”无关的小制作、小实验以及一些社会实践项目,自己代劳也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,反而能让孩子赚得一些自信和光彩,省了不少“做无用功”的时间,何乐不为?但这里面的害处会更多,首先会影响孩子的诚信,长此以往孩子会对说谎不再有内疚之情,真的会相信自己有不诚实的特权;其次还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判断,一次两次问题不大,多了之后孩子会生出一些莫名的自信,但这不是真实、可靠的自信,因为这与他们的实际能力无关,与努力和付出无关,最终他们慢慢会变成眼高手低的人,喜欢投机取巧的人。

    在这类问题中,家长必须看到,学习是学生的事,家长可以进行必要的辅导和引导,但绝不能代替。什么才算是引导,什么又成了代替?这很难说,但有两个参考,一个是要以孩子的长远发展为前提,任何行为都不能伤到这个前提,这要求家长有一定的教育素养。再一个就是要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放手,最终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学习者,要慢慢让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法,有时间安排能力,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。

    而在整个大教育的体系中,家校合作必须有各自的分工、明确的边界,大家各司其职、各展所长才能更好地协作育人。如何在默契的合作中又不跨越各自的边界,近十年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实践经验和教训,是时候进行总结和提炼,发现规律与原则,以反哺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实践。

    来源:人民教育


    技术支持:黑龙江新媒体集团 黑ICP备:2021005707号-1
    Copyright 2009---2012 Heilong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.
    网站标识码:2302290001 Beian黑公网安备 23022902000102
    中国妇女网 | 黑龙江省妇联
    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网站声明 | 联系我们
    建议使用标准浏览器 1024×768以上分辨率浏览